當前位置 : 首頁
> 政府信息公開 > 法定主動公開內容 > 法規文件 > 市政府文件
索引號: 11371000004359010J/2022-03727 發布單位: 市政府辦公室
內容分類: 市政府文件 成文日期: 2022-08-17
公開方式: 主動公開 公開范圍: 面向社會
有效性/截止日期: 文號: 威政發〔2022〕15號

威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新時代現代體育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

各區市人民政府,國家級開發區管委,綜保區管委,南海新區管委,市政府各部門、單位: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體育強省建設決策部署,加快推進新時代現代體育強市建設,助力實現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健康中國遠景目標,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魯政發〔2021〕18號),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改革創新、依法治體、精致辦體、協同聯動,推進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傳播、體育社會治理協同發展,統籌推進體育與教育、健康、旅游、文化、會展、鄉村振興等深度融合發展,精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將體育打造成精致城市的靚麗風景和幸福威海的重要指標,為威海全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區、不斷開創“精致城市·幸福威?!苯ㄔO新局面、爭當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排頭兵貢獻體育新動能。

到2025年,努力將威海打造成國際休閑運動之都,現代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精致化、特色化、高效化、智慧化水平顯著提高,城市社區10分鐘健身圈進一步完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8平方米,社會體育指導員比例達到7‰,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9%,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率達到92.5%。競技體育體制機制更加適應新時代需求,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和水平實現新提升。體育產業政策體系力爭成為全省“領頭羊”,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00億元,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進一步增加,加快成為國民經濟增長新動能。體育宣傳平臺豐富拓展,體育文創作品更加繁榮,體育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體育文化傳播影響力進一步增強。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體育”發展格局作用更加顯著,體育法治建設和監督監管力量進一步增強,防范化解風險體制機制初步健全。

到2035年,形成政府主導有力、社會規范有序、市場充滿活力、人民積極參與、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公共服務精致完善、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體育發展新格局,建成布局合理、設施完善、組織健全、活動豐富、服務優質、群眾滿意的現代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4.2平方米,社會體育指導員比例達到10‰,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51%,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率達到92.8%。繼續鞏固競技體育綜合實力第二集團位次,力爭實現奧運獎牌零突破;體育產業走在全省前列,成為國民經濟增長新動能;形成旗幟鮮明、內涵豐富、文化繁榮、傳播廣泛的體育文化建設傳播新格局,體育文化感召力、影響力、凝聚力不斷提高;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

二、重點任務

建設新時代現代體育強市,要堅持全民健身、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傳播和體育社會治理“五環”引領、“環環相扣”、協調發展,大力實施“十大工程”。

(一)全面提升全民健身服務高品質生活水平,夯實新時代現代體育強市群眾基礎

1.實施全民健身補短強基工程。以推動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放管服”改革為核心,圍繞保障土地供給、減少審批事項、加強資金保障、強化運營管理等研究出臺全市層面配套政策措施,梳理并公布建設健身設施的非體育用地、非體育建筑目錄或指引。配合精致城市社區15分鐘、鄰里10分鐘、街坊5分鐘三級生活圈建設,完善社區中心專項運動場地、鄰里中心綜合運動場地以及街坊中心口袋公園、小型健身場所。持續構建市、縣、鎮、村四級全民健身設施網絡,實施社區健身設施夜間“點亮工程”,大力推進市縣兩級體育公園建設,新、改、擴建一批山體公園、口袋公園、全民健身中心及足球、冰雪等項目運動場地,推動建立一批業態融合的體育服務綜合體,逐步建立覆蓋全域的全民健身步道體系。常態化推進學校室外體育場地全部向社會開放,鼓勵學校室內體育場地有償向社會開放,探索建立市場化統一運營和風險轉移機制,支持新建學校統籌規劃建設物理隔離等配套設施。全面落實新建居住小區健身設施與住宅同步規劃、建設、驗收、交付,納入施工圖紙審查,驗收未達標不得交付使用。推動未達到國家《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50180—2018)》的老舊小區,通過補建、購置、置換、租賃、改造等方式統籌建設健身設施。落實體育設施產權單位管理維護責任,逐步完善全社會參與、各負其責、政府兜底、群眾滿意的體育設施供給維護新機制。做精做活全民健身運動會、社區運動會、農民運動會及有影響力的屆次賽事、節慶活動,加快普及大眾運動項目,發展時尚運動項目,傳承民俗特色項目,促進兒童、青少年、婦女、老年人、殘疾人、職工、少數民族等重點人群健身活動開展。支持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常態化、制度化組織健身活動。(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委統戰部、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各區市政府、國家級開發區管委、南海新區管委。以下均需各區市政府、國家級開發區管委、南海新區管委落實,不再一一列出)

2.實施精致體育服務提升工程。完善以體育社會組織黨委為引領、各級體育總會為樞紐、體育協會為支撐、基層體育組織為主體的體育社會組織網絡,開展社會體育俱樂部星級服務品牌創建,指導體育行業協會完善行業規范標準,引領行業健康發展。推行體育社會組織下沉聯系鎮街、村居機制,引導在社區內活動的符合條件的基層體育組織依法向縣級行政審批部門申請登記社會組織,鼓勵發展在社區內活動的群眾自發性健身組織。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信息化動態管理,持續擴大規模、拓展項目、提升技能、規范管理。拓展體育職業技能鑒定項目和規模,壯大社會體育俱樂部和非學科類體育培訓機構人才隊伍。構建新時代文明實踐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體系,完善體彩愛心驛站、體育場館服務站等志愿服務平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推動精致健身服務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加強智慧體育服務平臺、體育管理信息系統等建設、應用,推動體育場館數字化改造、體質監測智慧平臺完善升級和智能健身器材推廣應用,提升健身地圖、場館預定、健身指導、交流互動、賽事參與、器材裝備定制等綜合服務水平。(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委宣傳部、市委市直機關工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市大數據中心)

(二)全面提升競技爭光和青少年體育發展能力,厚植新時代現代體育強市核心優勢

3.實施競技體育人才突破工程。積極爭創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加快構建帆船帆板、棒壘球、橄欖球、山地戶外等國家級或省級訓練基地,積極承接國家隊、省隊來威駐訓,帶動本地運動隊訓練水平提升和青少年運動普及推廣。對標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省運會項目設置,立足威海實際,不斷改革市運會、錦標賽項目及年齡設置,持續優化項目布局,規范提升體校管理服務和訓練備戰水平,盤活資源,優化提升社會力量承訓專業運動項目效能,鞏固提升重競技、游泳、自行車等優勢項目,培育凸顯網球、排球等潛優項目,依托威海冰球館等場地資源突破冰雪項目等短板。堅持“請進來、走出去”,充分發揮競技體育特聘專家優勢,培養打造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思維的拔尖型、復合型教練團隊,科學制定專家帶訓和外訓對抗計劃。推動體育科研所提質增效,探索與專業醫療機構、科研院所、高校等合作建立體育訓練科研攻關協作機制,推進“訓科醫管”一體化。評選打造一批市級高水平體育人才基地,抓好梯隊建設和幼兒選材,推廣文登區“六個一體化”縣級體校辦學模式改革試點經驗。積極爭取申辦國家級行業或人群綜合性運動會、省運會,大力支持體育訓練場館設施建設和升級改造,盤活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和社會專業場館資源支持競技訓練。鼓勵社會力量組建職業體育俱樂部,在我市注冊并冠名“威?!标犆麉⒓訃H、國內職業聯賽,激發體育人才培育新動能。(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外辦、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衛生健康委)

4.實施體教深度融合發展工程。加快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改革,優化青少年體育資源配置,開齊開足體育課,豐富青少年體育活動,保證學生掌握1—2項體育技能。優化體育課教學設計,探索實行按體育技能項目,結合青少年興趣愛好,創新分類分人群教學訓練模式改革,發揮體育中考、高中體育學業水平測試的導向作用,逐步提高體育考試分值占比,科學合理設置日常運動參與、體質健康測試和運動技能測試比例,適當增加運動技能測試權重,激發學生體育興趣,形成主動參與、自主鍛煉的習慣。加大青少年體育人才培養和選拔輸送力度,構建以普通中小學為基礎、各級體校為骨干、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為補充的多元化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強化專業運動員和體育特長生文化教育和普通學校體育教育,支持普通學校培養、引進專業體育教師和設置專(兼)職教練崗位,支持符合條件的優秀教練員、退役優秀運動員以及其他體育專業人員進入學校任教,探索實施普通學校之間、普通學校與體校之間體育教師和文化教師交流機制。(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三)全面提升體育產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集聚新時代現代體育強市發展動能

5.實施體育智造集聚發展工程。規劃建設威海市體育產業園區,吸引國內外先進的自行車、帆船游艇、運動球拍、游泳裝備、人工智能、智能穿戴等企業落戶園區,支持打造智能體育制造業集群。大力發展中小微體育企業,鼓勵各類園區設置體育產業板塊“園中園”,培育漁具、船艇、足球、冰雪、智能穿戴等體育產業聚集區,支持體育中介、體育經紀、策劃咨詢等新業態企業發展。加強科技引領和創新驅動,支持企業聯合科研院所建立體育領域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各類平臺,研發碳纖維等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技術含量較高的體育產品。一體謀劃推進旅游、會展、康養、體育等產業,創新舉辦中國威海國際漁具博覽會、中國威海國際戶外休閑產業博覽會,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進一步擴大漁具、帆船帆板、沖浪板、槳板、船艇、滑雪板、登山杖、專業賽車輪胎、體育服裝等產品制造和銷售優勢,培育體育領域“專精特新”“瞪羚”“單項冠軍”企業合計至少3個,鼓勵和支持體育企業上市。(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委、市體育局、市貿促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6.實施休閑運動強市建設工程。打造體育賽事名城,持續打造威海鐵人三項賽、國際帆船賽、霍比帆船公開賽、威海千里海岸線全國徒步大會、全國海釣錦標賽、國際頂級乒乓球賽等高端品牌賽事,鼓勵引進和舉辦高水平賽事、職業聯賽、高商業價值賽事,繼續實施“一市(區)一品牌”計劃,支持環翠山地自行車、文登門球及登山、榮成濱海國際馬拉松及航空、乳山女子半程馬拉松、臨港棒球、南海沙灘手球等地方特色賽事,完善賽事周邊服務,增強賽事消費粘性,拉動體育消費,促進城市國際化。爭創國家級體育產業創新實驗區、國家體育消費示范城市和國家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積極引進國際體育組織總部或分部落戶威海。支持各區市、開發區挖掘資源特色,整合項目優勢,打造冰雪、乒乓球、棒壘球、水上運動、戶外運動等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推動基礎或商業場館設施配套快速升級。打造水上休閑運動之城,統籌岸線風光、高端住宅、海上休閑、基地碼頭等發展需求,制定全市海岸帶保護規劃,指導各涉海區市、開發區劃定海上休閑活動區域,提供基礎保障服務。整合帆船、賽艇、槳板、潛水等海上項目,規劃建設威海市水上運動中心。統籌帆船游艇碼頭和公共船塢建設,2025年中心城區建成運營固定標準泊位1000個以上,2035年建成運營固定標準泊位3000個以上、臨時泊位500個以上、公共船塢船道5個以上,配套建設小型船艇槳板寄放干倉。突出霍比帆船特色,在各海水浴場建立帆船俱樂部,配套基礎設施,廣泛開展培訓和體驗活動。支持高校、企業購買帆船游艇并積極開展航行活動、展示單位形象,到2035年中心城區37英尺以上帆船游艇保有量達到200條。有序推動海上牧場建設,實施人工魚礁項目,持續開展漁業增殖放流工作,補充近??舍炠Y源,推動休閑釣魚產業可持續發展。推廣使用玻璃鋼和碳纖維船舶游艇,完成“老、舊、小”船舶更新換代,改善城市形象。(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海洋發展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國資委、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體育局、威海海事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全面提升體育文化傳播國際國內影響能力,展現新時代現代體育強市良好風貌

7.實施體育文化繁榮發展工程。推動體育文化建設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深度融合,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隊,廣泛傳播全民健身文化,增進文化繁榮,堅定文化自信。鞏固體育傳統媒體宣傳體系,拓展新媒體傳播陣地,構建體育全媒體傳播新格局。支持體育新聞、文學、攝影、音樂、動漫、收藏、微視頻、微電影、文創設計等具有體育內涵、時代特色和文化底蘊的體育文化作品創作,繁榮體育文化市場。鼓勵南海新區中國國家乒乓球隊歷史博物館、鐵人三項主題博物館等體育博物館、文化傳承中心建設。引導威海尹派宮式八卦拳、榮成沙氏武術等非遺項目、傳統民間體育項目、民俗體育項目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營造冰雪等新興項目運動文化氛圍。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選樹體育名人,講好體育故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體育精神。結合干部作風大改進行動,以“忠誠、干凈、擔當、求實、創新、拼搏”為內核錘煉體育精神,歷練體育干部,凝聚團結和諧、永爭一流的精氣神,打造一支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體育隊伍。加強體育運動員和體育特長生思政教育,引導正確風尚,嚴肅賽風賽紀,堅決抵制興奮劑、體校校園欺凌等行為,大力整治假球、賭球、黑哨、假彩票等誠信缺失突出問題,培養高尚體育道德,更好發揮體育育人功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8.實施體育交流合作深化工程。把握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契機,深化與俄羅斯索契市冰雪等項目交流合作。突出中日韓交流橋頭堡優勢,加大棒壘球、高爾夫、帆船帆板、戶外運動等項目交流合作力度,加快建設臨港區中日韓棒球基地,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登山步道、戶外路線、房車營地、露營區等,繼續支持并審慎開展好中日韓帆船交流等對外交流活動,拓展海外媒體宣傳平臺,以活動為紐帶展現城市形象,深化項目合作,促進“雙招雙引”,推動文化傳播。融入“一帶一路”倡議,辦好中英(威海)武術文化論壇等活動,弘揚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和文化內涵。積極融入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持續拓展體育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積極融入沿海體育帶建設,用好膠東經濟圈體育協同發展聯盟及足球、網球、國際象棋、帆船、數字體育聯盟等平臺,整合運用產業、資源、技術、人才等要素,共同構建區域體育發展共同體。(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委宣傳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外辦)

(五)全面提升體育協同發展和社會治理能力,健全新時代現代體育強市體制機制

9.實施“大體育”協同發展工程。加快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體育”發展格局,充分發揮重大體育賽事組委會、體育產業工作專班、省運會備戰辦公室等臨時機構和威海市全民健身工作領導小組作用,不斷建立健全體育與各相關部門、單位常態聯系和協同工作機制,促進體育與教育、衛生健康、文化旅游、鄉村振興、大數據等各領域深度融合發展。深化體醫融合試點,建立體醫融合專家資源庫,支持醫療機構建設康復科室、開設運動醫學門診,鼓勵AED設備普及應用,推動體質監測與健康體檢同步檢測、數據互通、一體報告。支持發展疾病預防、健康體檢、健康咨詢、慢病管理、運動康復等體醫融合服務業態。規劃建設一批精品路線與旅游目的地,培育戶外露營、機動車越野、水上運動、傳統項目、民宿項目及冰雪運動等體育旅游新業態。統籌城鄉均衡發展,持續打造中心村(社區)健身樣板工程,培訓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鼓勵開展澤頭田園馬拉松等鄉村特色體育活動。將智慧體育服務納入數字威海建設統籌推進,拓展公共服務領域和內容。(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紅十字會、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大數據中心)

10.實施體育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加強體育領域法治建設,促進體育融入地方立法,規范依法行政和執法監管,壯大執法機構和人員力量,拓展聯合執法、委托執法新形式。健全體育事業發展政策體系,嚴格落實重大事項決策、合法性審查、公平競爭審查程序,做好政務公開和政策解讀。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體育領域“一窗受理·一次辦好”改革,加快體育政務服務制度創新和流程再造,用好“互聯網+監管”平臺,常態化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檢查,加快體育領域信用分級分類監管體系建設,建立多部門聯合信用獎懲機制。健全體育行業安全制度體系和風險防控機制,防范化解體育賽事、活動、訓練、場所、疫情等安全風險,落實監督管理、應急處置和“熔斷”工作機制。妥善處理登山與防火的關系,非防火期內,各區市政府、開發區管委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登山區域,設置登山入口和防火檢查站。強化社會體育俱樂部安全監管,體育、教育、民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市場監管、公安、衛生健康等相關部門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落實各自對社會體育俱樂部規范有序發展的監管責任,支持社會體育俱樂部納入“預付?!钡认M資金監管服務平臺。(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局、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林業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嚴格執行黨對體育工作領導的制度規定,以全面從嚴治黨引領新時代現代體育強市建設。各級政府要將體育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完善組織機構,配備專職人員,保障工作經費,充分履職盡責。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如期完成體育強市任務目標。

(二)加強政策保障。各級政府要科學制定本區域落實新時代現代體育強市建設的具體目標任務,并納入本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積極完善公共財政體育投入機制,鼓勵通過引導資金、專項資金、發展基金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等多種形式,加大對關鍵領域、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要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優化完善配建標準和評估體系。

(三)加強人才培養。加大體育科研、運動康復、體育賽事運營、體育產業經濟、體育招商引資等專門人才培養力度,健全運動員選拔、培養、輸送機制和體育教練員、社會體育指導員激勵機制。

(四)加強評估指導。建立任務目標評估機制,定期對新時代現代體育強市建設落實情況進行評估。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結合自身職責,細化具體措施,強化政策宣傳,加強工作指導,確保措施落地,推動形成部門聯動、齊抓共建的體育工作格局。



威海市人民政府        

2022年8月17日        

(此件公開發布)


免费黄漫画无码在线阅读